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

巨鹿孔庙中的美食

中国古代向来有“尊师重教”的传统,比较实在的,例如汉宣帝对太傅疏广叔侄的赠金放还,就用了足足近百斤黄金。比较注意细节的,比如康熙皇帝曾亲自下诏,将《起居注》中的“日幸讲筵”改为“日赴讲筵”,一字之差,天渊立判。但限于生产力低下,特别是明代官员普遍实行“低薪制”,无权无势的教官立马成了公务员中的“特困户”。在明人冯梦龙所著的《古今笑史》中曾对此做过穷形尽相的描写。

书中说有名教官的儿子和县丞的儿子打架,结果不敌。回来向老爹抱怨,说不知对方平常吃的是什么,力气竟然如此大。教官经过多方打听,才知道人家平常吃的是肉!于是安慰儿子道,你别丧气,等丁祭过后咱们再来和他打过。

明代县丞每月不过六石米的俸禄,但因为握有实权所以油水不可限量。穷教官要想多吃几顿肉,则必须等到二、八月两次祭孔大典之后。谁知这句“安慰”竟引发了儿子的馋涎。有次他看见象奴牵着大象出城,于是便一路尾随到了城外的“浴象池”。他并不是好奇,而是在暗中祝愿,希望丁祭时用的猪如象大就好了——这还是政府学官的待遇,至于像蒲松龄老先生那样的“民间教师”,更是连丁祭肉都没资格吃。只能过着“东家煮肉,西家杀羊,中间光闻香”的尴尬生活。

那么,那些令学官举家向往的“丁祭美食”又有哪些,是不是只限于“冷猪肉”一品呢?《巨鹿县志》里的《学校志》给出了答案。

巨鹿学宫位于旧县治的东南方,不知建于何代,只知道是大元贞元年间重建。除了大成殿十五间、明伦堂十五间作为主体,还拥有仪门、泮池、神厨、神库、膳堂、庖厨等附属建筑。是华北地区规模比较宏大的文庙之一。

届时,由县令带领佐杂官员前来致祭——“肃明礼之典,申守土之忱”。当然,里边摆在先圣先贤、先儒先哲面前的各色美食早在县令光降前就已就绪。仅仅盛酒的容器“尊”便有陶制的素尊、铜制得的牺尊、象尊、雷尊、山尊。以及真正用来酌酒,配有长勺、滤网的著尊与匏尊。器物的外形虽然不同,但里边的酒浆却都是用郁金香煮制的清澈米酒,可谓“一皿入魂”,令人难忘。

为居于正位的孔子所独享的是一大瓦盆名叫“太羹”的汤品。其实就是不加任何调料的肉汤。它和被称为“玄酒”的清水一样,都代表了对上古祖先艰苦生活的缅怀。“食粗器糙”,这种待遇对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”的孔夫子不知是不是种折磨。旁边的“正配”和贤者们的运气要好一些,他们可以享受到名叫“和羹”的菜品。顾名思义,“和羹”就是加了酱类调料的肉汤。

由于周公制酱只做出了肉酱,所以这道拟古菜可谓是道“肉上加肉”的大荤。具体做法是将猪肉酱铺在煮熟的肥牛肉上,再倒上滚烫的牛肉原汤。对于这种高规格的待遇,大多数人心中一定想说,来碗米饭行吗?这不,善解人意的厨师就让米饭上场了。只不过简单的白米饭还要经过一番细心的修饰。将上等的稻米煮熟捞出,和切碎的熟羊肉搅拌均匀,再蒙上一层薄薄的羊油。放进有“两翅两耳”、刻着饕餮云纹的青铜器皿“簠簋”中上桌。对这道主食我是万分眼熟,仔细一想,这不是风靡全国的维吾尔族美食“羊肉抓饭”吗?!

西域民族本是面食的坚定拥护者,吃米饭的习惯几乎肯定是受到汉族的影响。所以古人说“礼失而求诸野”真是一点不错!如果你觉得只是一饭一汤太单调的话,那么放在竹制容器“笾”和木质容器“豆”里的数百种花样美食定能让你眼前一亮。这里边有的是用来祭祀的,只能看不能吃。有的是用来饱腹的,既好看又好吃。(老百姓口中的“吃一看二眼观三”就来自于此,大多数皇帝的御宴都没有这种讲究。)

当然,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餐后甜点也跻身其中。古人称这些食物为“庶馐”,是和“珍馐”、“太羹”相对应的日常化食品。比如说用小麦和荞麦加蜂蜜调好、包干果为馅的“白饼”、“黑饼”。由于口味过甜,形状又颇具喜感,所以一般只用来祭祀(这点跟后来的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处,不过它们是蒸熟的)。

还有被压成老虎形状的“形盐”,以及质地坚硬的鱼干。这些“牙见愁”的硬东西就更不便直接开吃,不出意外被归入了“朝事之笾”。新鲜的牛百叶切丝后在开水中滚熟,拌上调料制成的“脾析”,也就是今天令北京人魂牵梦绕的“爆肚”。还有被油盐蜜酱层层粉饰后娇艳欲滴的猪腿“豚拍”,或者直接叫“酱肘子”也成。它们都是深受大胃王追捧的“硬菜”,自然要加入“馈食之豆”,来迎接筷子的轰炸了。

清爽的菱角和肥厚的鹿肉,作为不易得到的食材被用来表示极致的尊崇。好像现在饭店对贵客额外的赠菜一样,被称为“加笾之食”!当然作为主要调味品的各种酱料也必不可少,谁叫孔子生前就是个“不得其酱不食”的倔老头呢——鹿肉酱、兔肉酱、鱼酱一应俱全。

汉高祖祭孔图

最不可思议的是,连韩国泡菜都在这桌盛大的宴席上找到了祖宗。那就是腌笋、腌韭菜、腌蔓菁等一干色味俱足的腌菜。最后是那些把小朋友们馋哭了的红枣、板栗、榛子等干果,当然要先蒸再去皮,省得圣贤们边吃边吐,有伤大雅。

这顿酒宴的质量实在远超光禄寺徒有虚名的国宴。学官们一年里能有两次机会大快朵颐,也就足以傲视百僚了。不过谁又能愿意用“两顿饱”来换“顿顿饱”呢?如果明清两代能给老师多加些工资,也许还能再多几个“洪武之治”、“康乾盛世”也说不定,您说呢?

真希望再看到巨鹿学宫中的“圣宴”。

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

若您有异议,请联系我们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